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图说农安【文物】

    信息发布者:崔志国
    2017-02-26 22:35:51    来源:农安县文联 县文物管理所   转载


    【文物】铜印


    宋铜印,1985年征集于哈拉海废品收购站,呈扁方体,长5.3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上置板状钮,钮下左右共镌刻九个楷书阴文汉字“太平兴国二年八月铸”。钮上和钮侧分别刻有代表方位的“上”和“北”字,印面边框内为汉字篆文“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朱记”十一字,除“五”字上横残破外,其余各字笔划皆完好无损。
    据《宋史·兵制》记载:“骁猛”为当时军队兵种的代号,应译为勇敢、力量强勇的骑兵,“指挥”与“都”则为宋时军队编制单位。当时的“指挥”应统辖五百士兵,“指挥”下设的“都”,每“都”辖兵百人。
    “太平兴国”为北宋太宗赵光义公园976——984年的年号,太平兴国二年应为公元977年。此印在农安发现,可能与当时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有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以及军事设置有着很高的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文物】双龙纹铜镜


    2002年6月县政府建办公楼时出土了二面金代双龙纹铜镜,两面铜镜的大小及图案基本一致,似同范所铸。直径12厘米、缘厚0.3厘米、缘宽1厘米。背中间饰一珠形钮,珠外围双龙首尾相连,龙身披鳞挂甲,龙爪驾雾腾空,围绕朵朵祥云,交蟠于镜背。形象生动,工艺简练粗放。背部有边刻,因锈蚀严重,无法认清字迹。

    金代铜禁极严,凡铸造和使用铜镜,均需官方检验、画押。因而,金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镜边缘镌刻有官府验记文字和押记。

    龙纹,据史料记载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是早期原始氏族社会假某种自然现象或生物作为氏族血统的一种标志。战国以来龙纹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开始出现在铜镜中,唐宋尤盛。金代龙纹镜的发生,大抵是受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

    该镜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为国家三级文物。



    【文物】定窑白釉刻花龙纹盘


    定窑白釉刻花龙纹盘,1985年出土于农安镇内的金代窖藏中,这个窖藏共出土瓷器39件,内有9件刻花龙纹盘,直径都在29——30.5厘米之间,其内壁均有一周凹弦纹,纹带中央刻一条昂首曲身龙。龙呈飞腾状,头生二角,有发有髯,腿有肘毛,尾有鳍,全身被鳞甲,张吻露齿,双目圆睁。因为是手工制作,9个龙形略有细微差别,经专家鉴定,为宋金时期定窑烧制。我国解放后发现的定窑瓷器很少,大多是小型器皿和碎片。这9件刻花龙纹盘其器形之大,装饰之精美,烧造工艺之娴熟都是国内罕见的。它不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鸡腿瓶


    2004年于凯德花园辽代墓葬中出土两件鸡腿瓶,圆唇、小口、溜肩,最大腹径在肩部,口径6.8,底径9.5,高51厘米,内外施黑褐色釉,缸胎,较粗。鸡腿瓶是辽代契丹族专用的一种贮藏器,小口,上腹部略鼓,下腹部瘦长,平底、因形如鸡腿而名。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浆等液态食物的容器。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细长罐的画面,说明这类器物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而制作的。它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两件器物均为国家三级文物,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文物】双联玉璧


    1990年5月出土于黄鱼圈乡石棺墓中,该乡在修路时,于八里营子村北松花江南岸的一个山丘上发现20多座石棺墓,当时均被破坏,这是从当地群众手中收缴回部分随葬遗物中的一件。为青玉磨制,玉质不甚纯正,白中泛黄,可以看出明显的黑状杂质,透明度不高,但较温润。其形状似两个玉璧联在一起,呈“8”字形,通长5.8、下宽3.5、上宽2.8、孔径1.0、厚0.2厘米。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战国至两汉是使用玉璧的鼎盛时期,用途较为广泛,贵族朝聘、庙堂祭祀、丧葬礼仪等都使用玉璧。也有用于佩玉,作为装饰之物。因石棺墓的年代为青铜时代,该遗物也应为同一时期的遗物。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文物】铁 鼎
    发布人:网络中心  时间:2010-07-01 07:54:00  来源:县文物管理所 


    【文物】铁 鼎


    1985年征集,出土于永安乡艾干吐村田家屯辽金遗址。鼎为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炖煮和烹饪食物。该鼎范铸、平唇、直口、腹身呈圆球状,腹中部有一周凸弦纹,为合范对口的痕迹。肩上左右各有一对相互对称的竖向桥状耳,耳孔不甚大,似系绳用。下腹有三曲足,足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口径19.5、颈高2、鼎身高26、足高22、壁厚0.7、通体高38厘米。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自从青铜鼎出现后,便用作于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成为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逝去,后来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替代,增强了实用功能。这件鼎是北方少数民族以中原汉族的工艺特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技艺所创造的独特铸品。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